.jpg)
.jpg)
.jpg)
系统部署分为几个阶段:
1. 北斗一号(COMPASS-1):于1994年启动,主要提供区域性的定位、导航和时间同步服务。北斗一号系统包括4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和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
2. 北斗二号(COMPASS-2):于2003年启动,进一步扩展了北斗一号的覆盖范围,提供了区域性服务,并具备了一些国际辅助功能。
3. 北斗三号(COMPASS-3):于2017年完成核心星座部署,标志着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向全球提供服务。北斗三号系统采用中圆地球轨道(MEO)、地球静止轨道(GEO)和倾斜同步轨道(IGSO)卫星的混合星座设计,这种混合星座设计提升了系统的全球定位精度和可用性。
将北斗系统与双星定位相联系可能是指北斗系统所使用的特定定位技术。在进行卫星定位时,至少需要四颗卫星(实际上通常使用更多卫星以提供精确的定位)的位置已知,然后通过计算三颗卫星到接收器的距离来确定接收器(或设备)的三维坐标。在三维空间中确定位置需要至少三颗卫星的数据,这就是所谓的“双星定位”概念的起源,尽管现代的定位算法通常使用四颗或更多卫星的数据来获得更高的定位精度。
北斗卫星的双星定位结合了上述卫星数量和位置来估算目标的坐标。对于接收设备,北斗系统能提供准确度达2.5米至10米(水平)和10米至40米(垂直)位置信息,取决于具体的星座和设备能力。这种定位精度足以满足大多数民用和商用需求,并且伴随着精度更高的选项,比如面向专业用户的“北斗三号短报文通信”服务,允许在无地面网络的情况下发送和接收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与双星定位系统的字面解释不同,实际上的定位服务是通过多次卫星通信得以实现的,远超双
.jpg)
.jpg)
.jpg)